国际化数字化为工具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2023-12-22
分享到:

国际化视野下,工具书如何更好走出去?大语言模型来袭,工具书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日前在京举办的中国编辑学会工具书和百科全书编辑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工具书国际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推动工具书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议题,结合实例给出答案。他们认为,工具书是话语的法规和叙事的根基,是实现沟通交流、文化传承、学术进步、文明互鉴的基石,要进一步推动工具书国际化、数字化,以高质量发展融入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实践之中。

走出去要关注用户需求与场景应用

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赵海云认为,工具书国际化要解决用户需求与场景应用问题,要与我国各行各业的走出去相融合,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达和传播力。

“如何以工具书为载体,传承文化、以文化人,为让世界读懂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表示,业界要以工具书为依托,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充分研究,提出工具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奋斗目标。

中国百科是知识宝库,也是向世界提供中国知识体系和中国智慧的窗口。中国编辑学会工具书和百科全书编辑专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蒋丽君以推动中国主题百科内容进入美国主流渠道为例认为,百科内容“短平快”的形式便于海外读者快速了解真实的、当代的、最具特色的中国,借助熟悉中国文化的海外专业编辑团队,突破翻译瓶颈,更加适合海外读者阅读习惯;百科社通过建立国际编辑部,提高出版社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培养高端综合性国际化人才,为持续落实和推进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障。继美国之后,百科社已与俄罗斯、黎巴嫩的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中国主题百科图书在线订阅平台,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扩展应用场景。

面对工具书国际化存在规划不足、用户意识不强、用户区分度不高、编纂技术和理论研究有待提高等问题,商务印书馆辞书编纂中心副主任吕海春认为,平台化、融媒化、大数据化是未来辞书的发展方向。她表示,在推动辞书国际化与打造国际化辞书的过程中,出版社要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本土原创,满足场景需求;加强文明互鉴,传播中华文化;积极跟进技术,加强融媒体辞书研发。

大语言模型来袭,编辑依然有价值

在研讨会的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许家金表示,词典编纂可借助大模型拓展词目,为专科词典抽取术语表,修改润色现有例句以及为词条生成配图等。在大模型驱动下,词典编纂不但能提高效率,还可以生产出个人化词典、任务型词典、多语制词典以及多模态词典等。

大语言模型文本生成、回答问题、翻译、摘要、制图、模拟人声等功能,为词典编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教授章宜华表示,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坚持按需要“训练”,大语言模型和融媒体有助于解决词典编纂的文字和多模态生成问题。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表示,辞书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实用价值、知识价值。面对数字化、融媒化趋势,如何构建适应数智社会的辞书生态,实现辞书内容生产精准化、场景应用多样化、应用技术数智化,值得出版人深思。

在大语言模型广泛应用背景下,辞书编辑如何发挥作用,成为研讨会上又一受到关注的议题。与会嘉宾认为,大语言模型是促进发展的工具,将进一步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从使命、责任与价值来看,编辑对于词典编纂工作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展辞书数据结构化工作,拓展数字版权输出,扩大海外影响。围绕数字时代辞书编辑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外研社中文分社社长助理李斐表示,编辑要有用户意识、资源整合能力与数字化思维,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精准获取读者需求。编辑要能运用技术对产品后台中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掌握用户需求,从而展开产品策划,特别是将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作为整体进行设计,融入互联网思维,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纸质、数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产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