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五”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的展望(下)
来源:《科技与出版》2022年第8期 2022-10-27
分享到: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改革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学术出版、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推进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改革,并深入实施学术期刊评价及学术与人才评价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学术出版生产力,不断增强社科学术期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积极稳妥推进社科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改革 

2012年以来,在国家出版管理部门推动下,学术期刊领域开展了以集约化、市场化为方向的办刊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十四五”时期,需要对过去十年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对相关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以便更顺利推进今后的改革。一方面,要肯定集群化、集团化发展代表了学术期刊改革的方向,有利于解决学术期刊“全、散、小、弱”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办刊体制与西方国家办刊体制的巨大差异,认识到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期刊的差异,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推进社科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科技期刊不同,社科学术期刊普遍缺乏行业依托,创收能力弱,如果贸然推向市场,将不得不依靠版面费维持生存,这有可能对期刊发展产生冲击。我国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主办学术期刊的传统办刊体制,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编研结合”的办刊体制还将长期存在,应本着积极稳妥的态度对待社科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实际上,在现有“编研结合”模式下,社科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机制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如允许编辑部将校对、翻译、编务、新媒体运维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和人员来承担,将编辑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学术性、专业性强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也可以缓解各编辑部普遍存在的人手不足问题。建立内容生产与出版发行相分离的办刊体制,可能是“十四五”时期社科学术期刊比较现实的改革方向。 

(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学术期刊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术期刊自身也处在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各类评价之中,特别是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地位,决定了学术期刊的生存状况。期刊评价是期刊发展的“指挥棒”,社科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规范的期刊评价。“十四五”时期,评价机构将对过度使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认真反思,解决饱受诟病的引用数据造假、压缩发文数量等不良倾向。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规范期刊评价活动,发挥期刊评价的正向引导,通过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把“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等要求落到实处。还将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进期刊评价,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和广泛,弥补传统学术期刊评价的时滞性,利用海量的用户评价分析提升数据的容错率,使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公正、透明。

(三)改革学术和人才评价机制 

“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处于枢纽地位”。学术期刊被广泛用于各类学术评价活动(包括学科、人才、项目、机构评价等),一方面赋予了学术期刊重要地位,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术评价中对于学术期刊的不当使用,特别是“以刊评文”的滥用,又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困扰。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不仅有赖于期刊评价的改革,同样有赖于学术评价的改革。一些学者将“以刊评文”的责任推到期刊评价机构身上,甚至主张停止期刊评价,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期刊评价机构只是提供了学术期刊评价的结果,将这一结果运用在各类学术评价中,则是有关管理部门和学术单位的做法。从现实看,“以刊评文”有其客观性、合理性,完全取消并不现实,且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将在学术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摒弃简单“以刊评文”“唯论文”,以及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等不良倾向,落实分类评价、学术共同体评价、论文代表作制度等改革要求,为社科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科研管理环境和学术生态。

五、加大支持力度,为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办好学术期刊,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编辑部自身的努力,包括主编和编辑人员的选题策划能力、学术鉴赏能力、编辑业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等;外因则指的是各级管理部门为期刊编辑部提供的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主体包括党和国家各级出版管理部门、主管主办单位等。办好学术期刊主要靠编辑部自身努力,但也离不开各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

(一)优化社科学术期刊刊号资源配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呈现繁荣发展局面,成果大量涌现,学术发表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现有社科学术期刊格局,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18年至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共批准新办期刊157种,其中,科技类期刊106种,社科类期刊51种,后者远少于前者。严格限制社科学术新刊的创办,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现行办刊体制下,办得不好的期刊很难退出,优秀办刊单位又不能申办更多期刊,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期刊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继续实施出版宏观调控,优化书号、刊号等出版资源配置”,《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也强调“优化刊号资源配置”。“十四五”时期,应当适度放松对社科学术期刊审批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优秀办刊单位,应当多批刊号,支持其做大做强,这不失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集约化之路。学术期刊专业性强,在审批时应多听取学界的意见,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 

(二)加大对社科学术期刊的项目资助力度

办刊离不开经费保障,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盈利渠道少,靠发行收入难以维持。为了保证社科学术期刊的质量,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应当加大投入,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社科学术期刊的项目资助力度。科技期刊领域,199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期刊资助项目,持续时间长,支持力度大,受益期刊多,对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发挥了显著作用。相比之下,社科期刊领域的项目资助力度较小,目前只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不到200种期刊。建议参照科技期刊领域的做法,实施更多的社科学术期刊资助项目,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使更多优秀社科学术期刊从中受益。同时,要改革学术期刊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支出标准,扩大使用范围,下放管理权限,减少不必要限制,以更好保障和支撑办刊工作,调动编辑人员积极性。 

(三)提高期刊编辑岗位吸引力 

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离不开一流的办刊人才。一流的办刊人才,需要相应的待遇和保障。我国学术期刊主要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主办,这种“编研结合”的办刊模式有利于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编辑队伍边缘化的问题,导致编辑岗位吸引力不强,优秀人才往往不愿到编辑部工作(少数名刊除外),一些编辑部甚至人手不足。缺乏优秀办刊人才,办好学术期刊就成了一句空话。编辑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可以说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最大短板。“十四五”时期,要提高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增强其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要改变将期刊编辑部视为辅助部门的做法,真正做到办刊与科研、教学同等重要,给编辑人员充分的重视和尊重。要解决好编辑人员普遍关心的职称、待遇等问题。在评职称方面,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要落实“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称评定应重点考核办刊业绩和出版专业技能”的要求,合理设定标准和条件,避免对科研成果提出过高要求。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出版领域高层次奖项和人才工程,应适当增加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比重。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要定期开展优秀期刊和编辑人员的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对优秀期刊和编辑人员的宣传,并形成制度。

(四)打击假冒学术期刊及网站 

长期以来,不少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饱受假冒学术期刊、假冒期刊网站的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假冒学术期刊及网站的打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问题具有顽固性,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些主流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输入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的刊名,显示在前面的是大批假冒或侵权学术期刊网站。这表明,搜索引擎对假冒学术期刊的泛滥承担一定责任。“十四五”时期,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假冒学术期刊及网站的打击力度,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加强主流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管理,由有关部门牵头,对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等作出约束,并为学术期刊官网注册提供便利。同时,学术期刊自身也要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官网地址、投稿方式,提高真网站的显示度,压缩假网站的生存空间。

六、结语   

总之,“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社科学术期刊建设与改革的主题主线;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社科学术期刊的中心任务;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社科名刊,是社科学术期刊界的不懈追求。实现以上愿景,需要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编辑人员的持续努力,需要各级管理部门、主管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形成推动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于“十四五”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的展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