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期刊产业链
融合发展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主要载体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科技期刊在科技发展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发展,科研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做好数字化融合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相关政策为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同时也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推广和出版单位的重视,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版模式多样化。增强出版、数据出版、视频出版、网络首发、开放获取等新型出版模式方兴未艾。二是出版流程数字化。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网络采编系统,有效提高了作者、编辑、同行评审专家之间的沟通效率,优化了期刊出版流程。三是新媒体建设体系化。科技期刊加快布局以社交媒体网站、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等为主的新媒体矩阵,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传播力。四是知识服务多样化。为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质量,科技期刊领域提供项目管理、文献查阅、科研培训、学术评价等丰富的服务,中国知网OKMS汇智、IRISaaS科创云等服务平台也纷纷落地。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已在工具、形式、渠道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但这种数字化目前只做到了“相加”,距离“相融”仍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期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没有完全融会贯通。一方面,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知识服务等活动分散于不同的主体,产业链各价值链条没有完全打通,产业链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壁垒,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流转机制,各种要素并未得到及时共享与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单一市场主体缺乏整体的数字化发展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数字技术的全产业链贯通。媒体融合环境下,为推动科技期刊产业和数字技术实现一体化纵深融合,需要整个产业链上的各市场主体充分协作,探索产业链上、中、下游融会贯通的数字化道路。
二、科技期刊产业链
数字化融合的内涵与目标
(一)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的内涵
把握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的发展方向,需要聚焦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等关键概念,进一步明确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的具体目标。
科技期刊产业链是科技期刊出版关联企业基于科技期刊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所组成的企业联盟。科技期刊出版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指为满足科研人员研究、撰写、发表、传播科研成果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科技期刊产业链由三部分构成:上游是科研环节,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及学术团体、科研服务商等主体;中游是科技出版环节,涉及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出版单位、技术开发商等主体;下游是学术评价与科技传播环节,包含数据库平台商、学术社交媒体等主体。科技出版具有作者群和读者群高度重合、市场进入壁垒高、产品时效性强等特点,因此,科技期刊产业链也呈现链条首尾相连、不同学科产业链条差异明显、知识链占据重要地位、产业链与科学交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等特征。
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指对期刊的编辑流程、编排格式、传播方式等的整合与再造,打破编、印、发之间的界限,淡化“刊”与“期”的概念,并且在期刊的信息采集方式、内容编排与形式表达、内容定制等方面均实现计算机可读的二进制转化与自然语言基础上的人机交互。事实上,科技期刊数字化并不应仅限于工作流程及纸质内容的在线化、数字化,而应积极寻求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
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是指通过吸纳数字技术改变传统产业链的构成,通过应用和推广数字技术促使产业链主体转型升级,并且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管理模式、培养人才队伍等基础上优化乃至重组传统科技期刊价值链,不断丰富融合产品和新型服务供给,推动原产业链向数字出版产业链升级。“融合”是多种技术无缝整合乃至以产业融合为支撑的过程,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结合或融化。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应具备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特点:广度方面,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在覆盖中游的编、印、发环节的基础上,需要前伸至上游,推动科研写作、项目管理等相关服务的革新,并且拓展到下游,促进学术评价、成果传播、产出管理等领域的优化;深度方面,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需要从产品应用深入生产要素,从业务流程深入经营管理,从产业结构深入价值体系。
(二)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的目标
数字融合时代,如何汇集分散的资源并在关联主体之间建立稳定、畅通、高效的协作机制,深层次推进数字技术在科技出版领域的应用并发挥价值,是科技期刊产业链建设和融合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大型统一平台具有汇聚各种资源、集成各类服务、联结市场主体等功能,或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是相对于当前分散存在的单刊平台或垂直类服务应用而言的,它通过连接已有小系统或搭建新板块,承载科学交流全过程的资源、服务以及市场主体,涵盖科学研究、出版发表、数据存储、学术评价、成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目的在于打破各分散期刊之间的孤立状态,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源聚合、功能整合与主体汇合。
构筑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开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支持办刊规模较大、技术基础较好的出版企业、期刊集群等聚合出版资源,打造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由此可见,构建科技期刊高端交流平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构筑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目前已具有现实基础。首先,我国已有的学术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为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诸多平台,在整合出版资源、促进成果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不断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其次,科技期刊产业链的模块化属性为大型统一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字营销商、网络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的加入,科技期刊产业链可基于功能划分进一步进行模块化分解与整合,分别由各市场主体承担相应的功能。因此,从科技期刊产业链的编辑加工、同行评议、内容传播、科学评价、成果应用、读者服务等模块入手构建大型统一平台系统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最后,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为大型统一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重要支撑。构筑大型统一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众多由学(协)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数据库平台商等主导的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初见成效。这些产业集群的主导者具备良好的基础实力与凝聚力,能够牵头构建大型平台,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期刊
产业链数字化融合的路径
在对科技期刊产业链数字化融合必要性进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其发展目标在于构筑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以学(协)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数据库平台商三类主体为主导,探究我国科技期刊大型统一平台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学(协)会牵头,以学术资源为基石,以虚拟社区为重点,构筑专业化大型统一平台
由学(协)会牵头的大型统一平台建设路径,是指学(协)会利用其学术共同体优势,充分发挥凝聚力和号召力,基于同一或相近学科的期刊产业链资源打造平台,并搭建虚拟社区以推动关联主体交互协作。作为学科共同体和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经过长期实践,累积了丰富的内容与专家资源,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学术创新、加强学术交流,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维系、期刊的发展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持续为期刊发展提供资源整合、方向指引、专家队伍建设、科研培训、成果交流等方面的帮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影响力,是统一平台建构的理想主体。
首先,挖掘学科资源,推动资源融合。学(协)会可统一数据标准,打通资源汇集渠道,建立完备的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全面集成的数据库。纵向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的期刊网站大多关注以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对产业链上游的科研过程数据重视不足。学(协)会可以通过在平台的科研协作、同行评议、学术交流等功能板块上创建规范的数据收集流程,高效整合各产业链主体在价值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如上游的学者信息及科研数据、中游的预印本资源与正式文献、下游的学术评价与读者反馈等,以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收集、交换与流动,加深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便于后续资源挖掘与再利用。横向角度来看,学(协)会可打破各期刊之间的资源壁垒,建立统一的作者资源库,有机整合各期刊相似价值链环节的资源,改变各期刊间数据分散、流动困难的局面,建立统一的收集渠道和管理规范,推动各期刊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实现数据整合,提高资源集中度与互通性,增强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
其次,基于学术共同体,搭建面向科技期刊全产业链的虚拟学术社区。虚拟学术社区是供有科研需求的学术共同体共享与交流的虚拟场所,同时也可供有商业需求的期刊产业链成员企业维系用户关系、开展营销,帮助关联主体提高沟通效率。在科技期刊产业链的传统结构中,各主体按照链式顺序建立联系,难以开展即时高效的沟通,学(协)会可以在平台为各产业链主体创建虚拟社区,搭建全方位的沟通渠道,打造多重面向的互动网络,提高交互的时效性与便捷性。在虚拟学术社区内,读者可与作者、编辑部展开互动,第一时间了解科技前沿的研究进展以及各个期刊关注的选题方向,积极与各方深入探讨,有利于激发科研灵感,催生新的学术探究历程。
(二) 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主导,以商业运营为支撑,以产业链整合为辅助,构筑多学科大型统一平台
由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主导的大型统一平台建设路径,是指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基于集群化运营实践,凭借内容、资本、管理等多方面优势,通过品牌运营、市场化运作等推动多学科的产业链主体共建共享平台。相较于学(协)会牵头的大型统一平台,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主导的期刊集群化模式更具商业性和市场性。观察外商出版平台可以发现,其正是利用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完成了从数字出版商到知识服务商的转型,并参与到学术研究工作全链条各环节中。但与爱思唯尔等出版集团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在数字化水平、产品线布局、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在构建统一平台的过程中继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探索自身特色做法,争取实现“弯道超车”。
首先,创新经营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商业模式。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可以基于统一平台,面向期刊出版主体和非期刊出版主体开展商业模式的发展探索。对于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内部的单个期刊来说,集团可以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来带动期刊发展,比如定制化推送学术资源、点对点推送论文,以提升论文被转引的概率;也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有序的内部竞争,推动期刊不断产出精品化、系列化内容。对于非期刊经营主体而言,平台可以调动整个集团资源,为科研人员打造精品培训课程,实行一站式会员制,为会员提供写作管理、“云存储”等附加服务,为科研服务商、业务咨询商等各产业链主体入驻平台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此外,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还可以积极探寻商业合作机会,与其他出版集团的集成平台建立连接,相互引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市场化运作,在整合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升品牌竞争力。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可以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横向整合优质期刊资源,纵向整合相关应用与数据库,汇集各产业链主体,扩大平台用户规模,提高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也可以尝试开展资本运营,开拓融资渠道,积极寻求资本投入以获得资金支持,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将更多优质期刊收归旗下,以丰富平台的内容和专家资源,提升平台的决策水平与服务能力。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平台上各功能板块流程标准化,确保接入平台的各企业主体的品牌文化和理念互补共生,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 依托数据库平台,以利益分配机制为切入点,以开放科学为导向,构筑开放性大型统一平台
相较于国外知名数据集成平台,我国数据库平台开放资源类型不够丰富,整体开放水平还比较低,数据库平台商与产业链其他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分配矛盾,影响其他主体加入大型统一平台的意愿。科技期刊的数据库平台运营方可以依托已有平台集成各类产品,积极解决与其他产业链成员的利益分配矛盾,引导各主体在该平台聚集、协作,并向国际科技出版平台看齐,提高开放水平。在目前科技期刊内容生产分散化的背景下,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三大数据库平台商在科研成果在线集成、结构化加工、存储、传播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与科技期刊建立普遍且长期的合作关系,是构筑大型统一平台的理想主导者。
首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期刊融入大型统一平台的积极性。出版具有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和较强的社会属性,承担着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为保障大型统一平台顺利建构并发挥社会价值,数据库平台商有必要打造科学的利益分配格局,构建合理、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令学者、专家、读者等积极参与科技期刊开放发展的主体分享出版收益,所作贡献得到相应补偿与认可。一是明晰产业链利益分配原则。科学的产业链利益分配原则包括利益所得与资源投入相当、收益回报与风险承担一致、合理体现价值贡献。平台商作为主导者,在平台规划、技术建设、内容数字化加工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承担系统维护、市场开拓、参与主体考察等重要责任,理应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收益。二是尊重期刊以及专家学者等主体的贡献。平台商应与期刊达到利益平衡,重视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给予各方应有的利润回报。只有形成共同认可、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方案,各产业链主体才能积极加入平台并进一步协同共生。三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平台商应遵守法律法规与市场规则,认真听取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期刊主体、社会公众等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其次,集成开放资源,提高科技期刊开放科学水平。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资源水平较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已实现开放获取的期刊主要将其开放内容发布在分散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不能满足读者海量文献集中检索的需求,开放传播能力有限。二是数据库平台在文献供给方面仍以读者付费为主要形式,存在“付费墙”的阻碍,与国际知名科技出版平台相比,在内容开放程度及开放类型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作为大型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平台应肩负起集成开放资源的使命,在构建大型统一平台时弥补开放获取不足的缺陷,在整合产业链开放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开放水平。一是处理好出版物的版权归属问题。为实现内容的免费开放获取,大型统一平台的出版物版权应仍归期刊所有,平台方应主动标注作品的来源及版权归属,树立尊重版权、维护版权的正确观念。二是面向产业链集成各种开放资源。收录上游的科研数据、中游的预印本资源与开放评审数据、下游的学术评价数据等,提高科研与出版过程的透明度、可靠性、时效性、全面性。三是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完善平台服务。开放性大型统一平台囊括跨学科、跨语言、全功能的板块,对技术设施具有较高要求,数据库平台商应积极借助新兴技术的力量提高平台的承载力和运行效率,通过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开放数据的分布式收集、多元主体的去中心化协作、虚拟价值的点对点转移等,以技术手段支撑产业链各主体在平台上的共有、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