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视域下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探析
来源:《中国编辑》2022年第11期 2023-01-09
分享到: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竞争的重要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建设科技强国已经成为国家任务、国家使命和国家目标。但是,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科普工作与大众生活的连接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科普出版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因而出版企业的科普工作机制建设成为当前的紧迫性任务。作为科技知识与大众需求对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出版企业,需要在科普工作的管理、育才和激励等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科普出版的动能、势能和效能,使科技知识有效、迅速、广泛地转化为大众素质提升的养分,为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乃至科技创新的全面深入推进提供持久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出版企业面临科普工作机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普事业做到了有法保障、政府挂帅、专家上阵、学者呐喊、税收支持、媒体呼应,出版企业也竭力打造出越来越多的科普产品,共同创造出繁荣发展的科普事业良好局面。但在科技创新的大势大潮面前,科普出版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科普出版的被动性、随意性、碎片化、外来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出版企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部署、统筹推进,进行科普工作机制建设与创新。 

(一)科普战略对科普出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传播广泛深入,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幅度提升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应对国际竞争和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指出,要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组织动员力和基层服务能力。作为科普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普出版,不再是无足轻重、无所作为的“配角”,而是被时代赋予了转化科技资源、完善科普机制、提升国民素养、培育科普作者和塑造科普品牌等重大使命的“主角”。

(二)科普出版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自 2002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至今,我国科普工作步入快车道。一方面,促进科普发展的体制机制快速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不仅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而且拥有了自己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各级政府和相关协(学)会都推出了自己的科普工作推进方案。国家和各级相关单位对广大科学家开展科普创作与传播提出了要求,优秀科普作品可以列入基金资助项目和评优奖励范围,各级各类科普创作人才培训有序展开,科普作品已经成为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成果形式和科技工作者职称晋升的重要成果支撑。另一方面,科普出版呈现一片繁荣的良好局面。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甚至知名科学家成为科学普及的主力军、先锋队,他们策划、撰写的科普作品推出后广获好评。科普图书规模日渐壮大,纸质科普出版与新媒体科普出版呈现共生共荣的融合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和高素质编辑加入科普出版行列。在应对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科普出版闻令而动、积极作为,起到了增强疫情防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落后严重制约着科普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科普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于科普知识的旺盛需求相比,我国科普出版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品种偏少、水平不高、原创较少,选题不够新颖、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和优秀作者不够多,内容针对性不强、产品覆盖面不广等。具体到出版企业而言,科普出版从选题策划、内容生产、技术融合到营销推广,从作者培育、编辑培训到人才培养等,均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一些出版企业虽然科普图书品种多、获奖多,但科普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一般,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科普工作机制,科普出版仍处于出版企业内部提倡、来料加工、编辑自发的初级阶段。目前来看,我国科普出版正处于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到团队、从引创并举到以创为主、从纸质出版到融合出版的转型发展阶段,有组织、有规模、有差异、本土化的科普出版呼之欲出。作为科普出版的主力军,出版企业应更加积极地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科普工作机制建设与创新,努力开创科普出版新局面。

二、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对策

与一般图书出版相比,科普图书出版具有作者水平、编辑水平、团队作战要求高,创作和加工周期长,技术应用广泛,知识转化、编辑加工、营销推广难度大,可见效益周期长等鲜明特点,需要出版企业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机制,包括管理机制、育才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整合、优化社内外优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增强要素内驱力、产品竞争力、企业发展力和社会贡献力。

(一)建立健全科普出版管理机制

有组织的创新是指组织内部管理人员有计划、成体系地进行创新活动,它避免了创新的盲目性,容易取得成功。科普出版要上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应做到聚焦、聚力和聚能,进行出版理念的转变、出版格局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整合,从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去系统谋划、总体布局。一是坚持科普出版的人民立场,增强科普出版的使命感、危机感,树立科普出版的系统观、整体观,掌握科普出版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二是建立科普出版领导机制和专家咨询机构,为把握整体科普出版方向、策划重大选题和保障精品出版提供强大支持。三是设立科普出版专责机构,整合选题资源、作者资源与编校出版资源,建立健全保障科普出版的制度体系,充分激发科普出版的内生动力。四是立足出版单位的资源优势和服务领域,确立科普出版的主攻方向和细分市场,制定科普出版规划与计划,采取常态化、持久化的行动,形成差异化品牌优势。五是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自主开发科普图书选题及周边产品,把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六是与有关政府部门、学校、科普场馆、行业组织、文化团体、技术公司、媒体等建立工作平台、活动平台、项目平台、示范平台和媒体平台,形成科普出版合力,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繁荣发展。

(二)建立健全科普出版育才机制

方向一旦确定,队伍就是关键。科普编辑队伍在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编校加工、艺术设计、技术赋能和营销推广等各项工作中均处于基础性、主体性地位,是确保科普图书质量的重要参与者、把关人,与科普作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科普编辑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是选好领头雁。出版企业应将科普出版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吃苦耐劳、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敢于担当作为的优秀编辑选拔出来,赋予其项目开发、资源整合等权力。二是建好团队,汇聚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数字编辑和营销人员等力量,做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既可以引进成熟编辑或招聘高素质的毕业生,也可以与有关文化创作或技术支持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实行项目负责制,形成一人为主、多人为辅的模式,真正有效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与创造力。四是建立选题调研、作者追踪和服务机制,做到科普政策、科普出版动向和科普作者有人追踪,相关行业会议有人服务,科学工程有人参与,能够策划出更多真正满足国家和读者需要的优质科普作品。五是完善图书营销推广机制,如电商平台维护机制和新书发布会机制、众筹机制、直播机制、读者信息反馈机制等,充分运用行业优势、作者影响力和新媒体新技术,快速扩大科普图书的影响力。六是建立科普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出版企业内部分享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科普作品编创、编校加工、艺术设计、技术应用、营销推广等知识与技能的编辑培训,逐步建立社(出版社)、馆(科技馆)、会(行业学会 / 协会)、院(院校)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加大优秀科普作者和科普编辑的宣传推广力度,厚植科普发展的人才沃土、原创沃土。

(三)建立健全科普出版激励机制

对于许多出版企业尤其是中小出版企业来说,科普出版板块式发展和科普编辑团队建设都是新生事物,经验不足、资金不足、人力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运行效率和效益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在作者积累、编辑工作量饱和度、部门间协调等方面都需要给予充分考虑。出版企业应给予科普编辑团队人财物等方面的相应政策配套扶持,激励科普编辑安心工作。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注重科普编辑采写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培养,以顺应受众全媒体阅读习惯的变化。

三、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应把握的三个原则

工作机制建设不是一些程序、规则和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系列程序、规则和人员的有序建立和有效运转,必须战略明晰、信念坚定和队伍灵活。出版企业体制与机制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不配套,会影响出版企业的健康发展,若发展战略不够明晰、培育产业耐心不足和团队建设灵活度不够,则易导致业务执行缺少持续性、顶层设计流于形式和人才发挥空间有限。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关乎出版企业科普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规模与发展效益,对于中小型出版企业而言,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立应在战略制定、策略执行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精准设计、有序推进和深入实施,牢牢把握系统性、渐进性和特色性三个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是对现有出版格局、编辑力量和利润分配的重组,不仅关系到编辑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出版企业发展,因此,应做好长远打算和科学评估,尽可能地从顶层设计到办法措施等方方面面做到统筹考虑,拿出最优方案。列入规划,就有要素投入;纳入年度工作安排,就能快速推动;明确方向,就能有序发展,形成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列入考核指标,就有利于过程管控检查和效果兑现;提供科普编辑职业发展通道,编辑就能得到系统的科普训练和能力提升,从而坚定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媒体合作,就能保障科普出版深入持久发展……做好科普出版的系统性设计,能够实现科普编辑团队乃至科普出版板块的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是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渐进性原则

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有多种模式,有比较松散的编辑自由组合,有较为固定的项目组合,有非常固定的科普编辑部,还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事业中心,等等。各个出版企业体量不同、科普编辑成熟度不同、既有科普出版规模和效益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业科普工作部门,待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模式升级,不搞一刀切或一步到位。目前在出版企业中,成立科普出版部门的少,做专职科普编辑的少,绝大多数编辑手上的选题比较杂,科普出版能力也有差异。对于这类出版企业而言,不宜在短期成立科普编辑部或科普事业中心,应采取灵活方式,做好长线规划。比如,社管科普选题应迅速在少数有科普出版经验的编辑手上集中,系列选题按项目化运作,提高科普编辑专业化水平,并给予保障性或激励性政策;待时机成熟后,进行编辑资源整合,逐步构建集策划、编校、设计、制作和营销于一体的科普编辑团队,直至建立专业科普工作部门。同时,建立社级层面的科普出版领导、指导、运行和激励等机制。渐进性是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的主要原则。

(三)特色性原则

虽然科普出版市场前景广阔,整体市场份额较大,但各个出版企业毕竟资源有限、各有所长,因此出版企业应依托自身和行业优势,立足现有编辑队伍进行资源整合,在对口、擅长的领域周密布局、积累资源、深耕细作、长期培育,形成系列化、高质量、差异化的科普出版发展特点,避免“趋同化”和“同质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局面,从而营造全国科普出版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科普出版的特色性发展是出版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形成竞争优势和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原则。 

乘科技创新东风,科普出版大有可为,出版企业大有可为,科普工作机制建设正当其时。出版企业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科普出版的管理机制、育才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聚焦发力;广大编辑也应利用专业知识、对科普出版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科普出版经验,主动成立或加入科普编辑团队,为读者不断输出更多优质的科普作品,为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提质和科技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