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
来源:《科技与出版》2022年第5期 2022-11-15
分享到:

2021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十四五”规划开局。在此大背景下,出版融合在宏观政策、理论研究、产业实践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进展,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宏观政策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国家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为出版融合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为出版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颁布《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出版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同向同步,承担着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2021年12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深刻把握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壮大数字出版产业”“促进印刷业提质增效”等十一项规划部署。其中,与出版融合关联最紧密的是第四项“壮大数字出版产业”。该项部署明确了“数字化战略”这一核心,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出版融合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与运营模式的任务目标。在“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部署之下,涵盖四项细分任务,分别为:着力推出一批数字出版精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态,做大做强新型数字出版企业,健全完善数字出版科技创新体系。上述细分任务从中观层面为出版融合与数字出版发展指明了方向。

除此之外,在第四项“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部署下的专栏4,即“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中,分别列出了“重大出版融合发展项目”“文化传承融合出版工程”“数字出版内容精品工程”“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和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出版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报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工程”六项具体项目及工程,旨在发挥优质项目的模范带头作用,由点到面地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这与2021年5月启动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体现了国家对于出版融合发展的持续关注。

不仅如此,《规划》在附件部分单独列出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三则文件,对出版产业链重点环节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细致部署。其一,在《“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中,单列了“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项目涵盖社科、艺术、少儿、科技等领域的52个子项目,如《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文献数据库》《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国传统音乐古谱今译双平台数据库》等,彰显了出版融合对于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其二,《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着力实施“印刷补链强链护链工程”,分领域建设一批印刷互联网信息平台,分期建设中国数字印刷大数据中心。由此可见,传统印刷业以创新技术为支撑引领,朝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加速前进。其三,在《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中,业态融合、产业链供应融合与渠道融合是行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有助于出版业实现深层次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2.启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2021年5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印发。该《通知》是从宏观政策层面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壮大网上出版主阵地、建设文化强国与出版强国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看,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由系列子计划 组成,依据“格局大、步子稳、措施实”的原则分批逐一实施。其中,2021年重点实施的子计划共包含两项: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 

其一,“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聚焦主题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及学术出版、教育出版、少儿阅读服务五个类别。其中,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专业数据库、细分垂直人群知识服务等项目被包含在“专业及学术出版”项目范围内,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建设的教育产品则 是“教育出版”的重点项目。值得关注的是,“少 儿阅读服务”被单列为一个项目类型,下设音视频 读物、AR/VR产品、云课堂等子项目。对于“少儿 阅读服务”的重点关注,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少年 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高度重视,同时反映了出版工作 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其二,“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旨在遴选出版融合的“旗舰单位”与“特色单 位”,发挥此类示范单位在技术手段、创新路径、 产品体系、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而带动出版业全面提升布局融合发展的战略能力与水平。

综合来看,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是一个着眼于长期、不断调整完善的动态项目矩阵。根据出版融合发展的进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与“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则是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在2022年重点实施的两项子计划,这体现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与时俱进的特征。

3.加强网络直播行业规范管理

 2021年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强化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管理并推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意见》的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段时间以来,不断迭代升级的技术手段赋能各类产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受到全方位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直播拓宽了用户的知识获取渠道、丰富了大众的娱乐休闲模式,推动了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兴营销模式 的发展,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网络直播的即时性、社交性、互动性等特质也导致直播内容监管困难、充值打赏失范、版权归属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

 由此,《意见》在主体责任、内容导向、制度规范与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措施。第一,在主体责任方面,平台、主播和用户作为网络直播的主要参与者,需要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与行为规范。第二,在内容导向方面,需要加强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同时强化对于网民权益、 未成年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第三,在制度规范方面,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完善 “准入备案管理”,构建“行业制度体系”。第 四,在治理能力方面,各相关部门与行业、社会应共同增强治理能力,规范管理网络直播。

自移动端网络直播诞生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出台系列管理政策。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直播呈指数式发展的境况中,规范管理网络直播既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要之举,也是提振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高效之策。 

4. 防治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 

在信息化时代,大众的娱乐休闲渠道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受此趋势影响,部分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都遭 受了负面冲击。多年来,国家管理部门在防治未成 年沉迷网络游戏方面多次重拳出击,表明了对于优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决心。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 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 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防沉迷《通知》”)。“防沉迷《通知》”指出,网络游戏企业需要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服务的时间,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与法定节假日的每晚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网络游戏服务时间。除 此之外,“防沉迷《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和登录游戏,各级出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于相关行为的监管力度。除了上述 “封堵”网络游戏上瘾行为的政策外,“防沉迷 《通知》”提倡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合力创造 良好网络环境。

“防沉迷《通知》”的实施,对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起到了较为良好的作用,但也面临 人、证、账号协同验证困难等问题,部分未成年人 绕过系统漏洞,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游戏。未成年人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有着纷繁复杂的 原因,若要对该问题标本兼治,“堵”“疏”并举 才是良策:一方面,平台应继续强化在线登录系统的验证能力;另一方面,家庭、学校与社会需要通力合作,从供给侧角度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 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鼓励未成年人走下网络、走出房间、走向操场 与大自然,共享健康安全的文娱休闲活动。

二、理论研究

2021年,出版融合的理论研究也有一些新的进展。本文以“出版融合”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划定以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时间范围,共获得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各类学术论文93篇。从检索到的93篇文章看,出版融合研究的关注点呈现以下特征。

1.深度探索出版融合发展的原因、本质与实现路径

2021年,国家启动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并印发《规划》,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启动之际,一些研究者开始着眼于探讨出版融合的深层次学理性问题,比如出版融合发展的原因、本质以及路径,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出版融合的核心要素与实质内涵。这体现了学界由初期的关注实操性问题转向关注概念、本质、属性、模式等学理问题的趋势,这有利于正确理解出版融合的核心要义,进而避免将融合发展引入歧途。在出版融合的本质探讨中,李文认为“技术赋能”与“去内卷化”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前提,而出版内容资源、出版业务流程与出版产业的融合共同构成出版融合的本质。其中,“技术赋能”与“去内卷化”分别是促进出版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因与内在动因,资源、业务流程与产业的融合则各自承担出版融合的“基础”“保障”与“关键”三项功能。在出版融合核心要素方面,张家源等学者指出,鉴于出版的根本要务在于向公众提供内容服务,因而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最大化传播是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核心。张叶婷和谷雨则从比较视野出发,分别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进行对比,从两者共性与特性中探寻出版融 合的发展路径与突破口。研究发现,技术能够推进 出版业的多元融合,“出版+用户”等新型模式有 利于实现个性化、深度化与全方位的融合,而出版新业态转型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出版融合发 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出版融合的总体发展落点与路径的维度, 刘建华梳理出发展理念、传播功能与角色、思想认识、传播渠道、表达方式、组织形态、生产者、技 术、经营模式、制度十个方面的发展落点, 邱菊生与蒋海鸥则从战略引领、技术职称、产品路径、业务领域、人才培养与机构设置六个角度共 同总结了出版融合的演进路径。

2.探索主题出版与教育出版的融合模式

2021年主题出版的融合呈现增效、提质与扩容的特点。而受“双减”政策的影响,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进程加速。总体而言,上述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既体现了出版业紧贴时代脉搏与任务使命的关键特征,又反映了出版融合对意识形态与民族品格培养建设的重要作用。由此,主题出版与教育出版的新型融合模式进入了2021年中国 出版融合研究的知识版图。

一方面,在主题出版融合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主题出版的选题内容、媒介形式、发行渠道转型升级。其中,王恋在分析主题出版的融媒体模式基础上,指出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读者的新型阅读习惯与多元服务需求,提升主题出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此外,王太星则以连续四届“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文件为数据来源,认为有声读物能够利用智能化、场景化等特征,实现沉浸式传播,进而优化主题出版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一直是出版融合发展研究中的核心主题之一。2021年的部分研究指出,政策引领、技术赋能与用户需求是教育出版融合的三重驱动力,出版机构应针对上述内容调整发展机制。其一,《规划》与“双减”政策推动教育出版融合形成新格局,安全治理、数字治理与应急治理等路径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出版的发展重点。其二,数字技术有益于“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配套数字教学资源与提供精品在线课程是推进教材改革的关键路径。其三,教育出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容”“技术”“平台”是发展的“铁三角”,而“创意”“融合”与“生态”则是“铁三角”的价值倍增器,这六个要素是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3.及时总结业界鲜活实践案例 

出版融合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属性,出版业界涌现的典型实践案例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了值得高度关注的现实启迪。

例如,在融媒项目方面,部分研究以《笔尖上的诗词课》等项目为例,探讨出版融合进程中内容产品的多元开发与融合传播策略。还有学者关注到少儿类主题出版的融合创新潜力,认为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的精品出版、双循环出版与融合出版为一体的主题出版格局可供借鉴。在线平台与数据库的建设同样是出版融合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闫永光提出,可从平台设计整体理念、课程资源体系研发与平台功能设置等方面着手,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促进出版的融合发展。

三、产业实践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居家隔离、群体聚集受阻导致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角力场版图的不断更新,“线下场景”与“线上场景”之间的博弈演变出各类新形态。其中,出版直播带动图书营销升级,“播客”生态则推动用户享受“碎片化”“慢生活”,数字阅读媒介与出版机构的产品也迎来了新一轮改革。而在“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出版的融合创新实践同样值得重点关注。

1.出版直播营销常态化

 2021年,在新冠疫情催化下,电商直播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增长点。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互联网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4亿,同比增长7 579万,占据网民整体的44.9%。

基于此背景,出版业积极调整营销思路,继续加码电商直播。2021年,出版直播营销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营销活动类型、直播间场景与主播类型不断丰富,专业主播代播、出版机构自播、展会直播等新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出版业的复苏与转型。总体来看,相较于2020年的直播“试水”,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的出版直播营销呈现出如下两类特征。

其一,借助短视频盘活图书内容资源优势,为出版机构自播“导流”。在此之前,出版机构主要借助传统电商平台开展直播营销,或与头部主播合作售卖图书。然而,上述两种直播营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传统电商平台难以发布短视频提前引流用户,而出版机构在与头部主播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有待加强。从长远发展来看,出版机构自播或许是收益更高的选择。

由此,部分出版机构转而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营销,利用短视频的内容输出优势吸引更多读者进入直播间。2020—2022年,磨铁图书官方抖音账号“铁铁的书架”的直播营销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后,实现90天内售书23.6万单的良好业绩,而其获取流量的模式之一即为“短视频导流+提升直播间质量”。根据该模式,“铁铁的书架”借助短视频积累用户流量、提供直播预告,  2022年第5期 | 科技与出版或者直接在短视频中添加商品链接,实现短视频与直播的双向互动。此外,少年儿童出版社开设抖音账号“十万个为什么”,通过该账号发布科普短视频,账号在注册一个月内的粉丝量突破8万,仅17条科普短视频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00万,为出版直播营销奠定了良好的流量基础。

其二,以出版直播为核心,构建营销“闭环”与私域流量池。一方面,为了构建品牌读者圈,增强用户黏性并实现精准营销,出版机构在开设直播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平台建设品牌粉丝社群,推动粉丝社群、短视频与直播活动的动态联结。2021年,实体书店举办的“剧本杀”活动如同雨后春笋大批涌现。贴近“Z时代”年轻人(指出生于1995—2009年的群体)兴趣的“体验属性”,吸引上海1925书局、内蒙古新华书店、湖北外文书店等机构纷纷入局,在尝试“书店+剧本杀”发展模式的同时,构建目标用户粉丝社群,开展立体化营销。另一方面,部分出版机构尝试开发自有App,为读者提供社交与购书平台。2021年9月,内容阅读社群平台“墨库”由中华商务贸易公司发布,该阅读平台提供了图文咨询、视频直播、听书领读、圈子交友等功能,并计划在未来开发知识付费功能,旨在为内地读者打造全球读书社交平台。综合来看,自建App较为有效地推动了品牌私域流量池的构建。

2.播客生态加速繁荣:出版机构分享垂类精品图书,共同探讨出版创新话题

 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出版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掘了音频市场的潜力与效能。2021年,“播客”领域吸引了诸多出版机构的关注,成为出版融合的重要风口之一。

一方面,新冠疫情是“播客”生态发展的加速器;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用户以“看”的方式接收了海量“碎片化”图片、文字与视频,而“播客”则能另辟蹊径地满足了用户对于“听”与慢节奏生活的需求。喜马拉雅FM大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近700万用户成为该平台的新增用户,用户人均收听播客时长为45分钟。

出版机构以新书或经典图书为基础,邀请相关作者或专家分享垂类知识、创作体会与趣味故事,创新了读者的文化生活方式。据统计,2021年约有72.8%的播客选择以喜马拉雅FM为主要托管平台。而在该平台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中信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均开设了官方账号,以此作为与用户沟通的新型渠道。

出版机构开设的播客栏目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聚焦垂直领域。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在喜马拉雅FM平台拥有粉丝67.1万,以“亲子阅读”为核心打造播客节目,推出了《不一样的卡梅拉》《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等产品。此类聚焦垂直领域的播客节目有益于出版机构的品牌建设,对垂类图书营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关注某一创新话题。2021年9月,京东图书联合蜻蜓FM推出音频谈话节目“编辑来了”,这是国内首档完全立足编辑视角的播客节目,旨在讲述好书背后的编辑故事。从节目效果来看,此类节目接合了声音、场景、出版机构与用户,既能提升品牌声量,也可以帮助读者从“最懂书”的图书编辑口中获知优质图书。

3.数字阅读媒介性能革命

在“大智移云”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发展,读者对于阅读内容的丰富度、阅读形式与渠道的便利度、阅读媒介的配套服务完善度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图书的终端市场中,传统电子书阅读器功能难以满足读者的最新需求,新型阅读器逐渐占领市场。2021年,电子阅读器迎来了新一轮性能革命。与此同时,诸多出版机构推出了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开发的电子书App,此类功能全面的“一站式”阅读渠道受到了很多用户的肯定。

首先,在日趋激烈的电子书阅读器竞争中,优化用户体验始终是核心要务。相较于以Kindle为主的传统电子书阅读器,新型阅读器在CPU性能、屏幕像素、辅助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改进与提升。以京东于2021年推出的JDRead2阅读器为例,与第一代JDRead1相比,该阅读器搭载了新型八核处理器。与此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满足“听”书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用户的内容接收场景,有助于信息的“碎片化”立体传播。

其次,凭借在功能多样性、使用便捷性与购 优惠度等方面的优势,出版机构推出的电子书App同样受到了用户的青睐与追捧。一方面,主题出版相关的阅读平台受到了更多关注,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在2021年上线了“党建云”平台,开设了党建期刊、有声书、时政新闻等多个板块,为读者搭建了个人专属的党建图书书架。另一方面,电子书App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例如,2021年8月,樊登读书App推出“读书打卡计划”,以拆解阅读目标的形式,设置每日阅读时长、阅读周期天数等指标,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综上所述,2021年,新一代的电子书阅读器与App在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升级:其一,优化感官体验。如调整屏幕背光、材质触感、App流畅性等。其二,添加有声书功能,满足用户“看”书、“听”书、“说”书的复合式需求。其三,提升社群互动性。在阅读器或平台上与志趣相投的读者交流读书心得,能够有效增强用户对该阅读器或平台的使用黏性。

4. 教育出版打造课后阅读立体阵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意在帮助学生实现“校内”“校外”共同减负,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双减”政策落地后,出版业的上游、中游与下游均受到一定影响,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速度加快。

一方面,出版业积极响应“双减”政策中的“减负”“提质”等要求,调整图书选题结构,去粗取精,减少功能型学科教辅图书的选题数量,深耕专业领域,增加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高质量图书与网络课程选题。例如,接力出版社于2021年9月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品《多年蚁后》,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蚂蚁交朋友的故事,探讨儿童成长中的力量源泉。不仅如此,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教育等多样化网络课程被纳入了学生的在线学习任务之中。

另一方面,图书馆与实体书店为“减负”后的学生提供了综合线上虚拟系统或线下实体场景的课后阅读立体阵地。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进社区”活动中,多位儿童教育专家开设线上直播讲座,为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提供示范讲解,促进亲子互动。此外,新华系实体书店构建了24小时书店、红色与特色书店、校园书店等六大体系。其中,校园书店既能为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又能帮助家长解决假期“看护难”问题。

“双减”政策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新机,出版机构应从改变图书选题、优化市场营销策略的表层思路中跳脱出来,深入分析本机构的方向定位、结构规模与发展模式,运用前瞻性与创新性思维,做出系统、全面而根本的战略性调整。

5.以企校为目标用户强化产品创新

 2021年,在出版融合加速发展的趋势下,部分出版机构在保留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务基础上,扩大目标用户范围,发挥出版优势,面向企业、学校等机构推出定制数字阅读平台方案等系列服务。

此类产品与服务主要包含三个板块:第一,提供优质电子书资源。出版机构综合分析企业特点、部门职能或学校层级,按照特定需求配置图书资源。与此同时,上述图书资源可以灵活接入公众号、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相关办公平台,方便职工或师生阅读。第二,构建智能阅读平台。在此类平台上,前台读者可以设定阅读目标与计划,展示阅读进度;中台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社群发布阅读任务、策划阅读活动;后台技术人员能够获取实时阅读大数据,方便后续管理与策略优化。第三,打造实体阅读空间。对于有建设线下阅读空间需求的用户,出版机构会根据具体要求提供自研发的各类软硬件产品,设置读书角、借阅一体机、职工或师生阅读墙等功能区,提升职工书屋与师生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

在提供数字阅读一体化方案的出版机构中,掌阅科技旗下的“掌阅机构精选服务”具备一定代表性,该服务主要为机构用户提供数字图书馆与阅读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底,“掌阅机构精选服务”已经为300余家机构、近200万名职工提供了数字阅读服务方案,另有3 000余家机构参与服务试用。与此同时,“掌阅机构精选服务”帮助机构建设了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职工书屋、党建图书馆、师生阅读角等各类线下阅读空间。

以企校作为目标客户的产品创新发展策略,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企业或学校在推进数字阅读项目时遇到的诸如人员不足、专业度低、模式陈旧、成本高昂、运维困难等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出版机构营收结构,破解单一纸质图书的销售困局,推动出版业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此类服务依托出版机构的电子书资源与当地的实体书屋环境,可以有效帮助当地群众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为贫困地区农家书屋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问题与建议

2021年,我国出版融合宏观政策、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取得诸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界与业界尚未实现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并未“融合”;部分平台上的出版物电商活动监管力度不足,存在恶意低价与恶性竞争等问题;面对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内容与服务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部分出版机构体制机制较为滞后。

由此,在“十四五”期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出版融合发展。

1.学界要与业界形成双向互动,协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与业界的实践应用之间仍存在一定“时差”。例如,学界的出版融合相关理论难以实时跟进业界最新实践,而出版机构对于重点实验室、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亦存在“滞后性”。针对该现象,学界可尝试与业界合作,借助技术手段,合力搭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在线共享互动平台,破解双方之间的隔阂与鸿沟。

与此同时,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兼顾“新”“老”人才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对于出版融合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在邀请一线出版工作者“走进”课堂的同时,提供机会让高校学子“走出”学校、进入出版机构开展专业对口的实习。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具备出版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可以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其融合发展意识,提升其新媒体业务与技能水平。

2.管理部门要强化出版物价格管控,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技术赋能出版业不仅带来了新机与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出版营销乱象更为严峻与复杂,出版物“破价销售”“恶意竞争”等现象层出不穷,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新兴营销模式更给价格监管造成了诸多困难。长远来看,出版物价格失控的不正当竞争将会严重威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图书社会效益的发挥带来一定阻碍。由此,遏制出版物“价格战”、营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须首先由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法律规制,在此基础上推动行业自律、平台监管与媒体监督。第一,管理部门可根据《规划》中提到的“图书价格立法”, 加快推进立法、执法与司法进程;第二,行业协会或组织需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第三,各类平台应借助大数据与算法等创新技术,实时监管平台出版物营销活动,对于设置“恶意低价”的出版机构店铺、商品链接、订单予以封禁、下架、拦截处理;第四,媒体应主动承担监督责任,举报、揭露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不良行为。

3.产业界要兼顾“内容”与“服务”双核心,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出版融合实践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是出版产业链在供给侧呈现由“出版机构自定选题与内容”转向“出版机构按需提供内容与服务”。面对上述现象,产业界应在持续深耕内容的基础上,理性看待流量价值,发挥技术优势,精确研判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内容与服务。以“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出版融合为例,部分出版机构摈弃了提供单一内容产品的传统思路,转而为青少年制定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教育服务方案,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此外,面对宏观政策、科学技术与用户需求的转型升级,出版机构应顺势而为,主动调整机构内部的体制机制。其一,充分研究市场结构以及用户消费方式的新变化,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其二,鼓励发展稳定、规模合理的出版单位优化融资渠道,利用外部优质资本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其三,对出版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系进行变革,优化员工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晋升机制,适应出版融合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