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出版,是新形势下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最佳路径。坚持原创化,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对出版企业来说,拥有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出版原创能力,才能在内容建设上不受制于人,才能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特色化,解决的是市场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是吸引读者选择你的根本原因,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出版风格、树立起独特的出版形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独树一帜、乘风破浪。坚持融合化,解决的是发展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关注眼前利益,终将付出未来的代价。对出版业来说,加快融入数字化潮流,深度融入数字化产业,是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赋予出版业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本文图片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罗 勇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格局宏大,意蕴深远,催人奋进。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想,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也为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举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错误思维定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实现物质富有,也要实现精神富有,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作用,对我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内容创作要更加切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必然反映中国精神,出版作品必然扎根中国大地。当今出版市场上,很多畅销图书还是来自于西方的作品,以及相当比重的各种公版书,反映新中国、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还不多,还需要出版人扎根中国大地,演绎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篇章,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中国特色的出版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鼓与呼,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出版产品要更好满足人民需求。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但精神生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反映在出版物市场上,大量的低效图书、同质化图书充斥市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作品还不多。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提出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就需要出版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原来重规模、重速度的发展模式,减少低效出版、重复出版,更加突出出版特色与个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接地气、更加暖心的精神食粮。
三是行业发展要更好把握时代潮流。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二十大报告,标志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党共识、全党任务。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出版业加快推进融合创新的步伐,顺应和把握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变革的历史潮流,变革产品形态、出版业态和发展状态,推动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中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三化”理念践行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出版业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要坚持走原创化、特色化、融合化的“三化”发展之路,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携手同行,不断推进出版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原创化是内容创作的根本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做好出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想人民所想,答人民所问,供人民所需,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站在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社会生活主角的立场,为人民放歌,为人民立传,书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民奋斗精神。这要求我国出版业要坚定地走原创化的道路,借鉴、引进、吸引西方的出版成果不是我国出版业的根本方向,只有原创作品,才能更好地贴近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才能更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才能生产出打动人心、凝聚力量的伟大作品。
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作为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创能力却相对弱小,每年我们出版新书数十万种,可是好书不多,尤其能够畅销和传世的精品力作少之又少。从2021年全国畅销书TOP500来看,国外版权图书共97种,占比高达19.4%,如果抛开全国畅销书中大量的公版图书、教材教辅图书等,国外版权图书占比将会更高,这从现实层面反映出出版业提升原创能力的紧迫性。因此,出版业要站稳原创化出版这一内容创作的根本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策划出版更多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奉献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生动呈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不断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特色化是满足人民需求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对出版业来说,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出版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就体现在对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满足的不平衡,出版业更多地满足了共性化需求,还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不充分,就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满足不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出版生产和发行质量还不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出版生产和发行的针对性、精准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出版业的供给质量问题,需要出版业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人群需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出版之路。
从行业特征来看,出版业也需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出版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产品种类十分庞大,从理论上说,市场上的每一个图书产品都不重复,每一个产品都具有自身个性,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定读者。同时,出版产业专业分野庞杂,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不同的出版门类都具有鲜明的特性。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出版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读者群体逐渐消失,年龄、审美、爱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组成不同的读者圈层,统一的出版市场已不复存在。而且这个市场还在进行更彻底的细分,小众出版、个性化出版将成为常态。因此,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要把握出版业的行业特征和小众化的发展趋势,在出版特色化上做文章,用特色化的产品构建专业优势,服务大众阅读,实现精准供给。
融合化是汇入时代主流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出版业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出版作为内容生产的源头,要给数字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这个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内容,是出版大数据,只有数据化的内容才能搭上数字化的快车,才能跑出数字中国的加速度。另一方面,出版业要实现从传统内容供给向数据供给的转变,自身的生产流程还需要数字化的改造,只有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才能实现与更广泛的行业对接,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因此,出版业要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的步伐,通过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传统内容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实现从出版数字化向数字化出版的产业升级。
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出版业还面临着现实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阅读活动逐渐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迁移,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数字化特征,阅读对象的数字化、阅读主体的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数字化和阅读环境的数字化,使年轻一代的读者逐渐远离传统阅读,直接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的根基。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阅读浪潮,出版业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主动汇入时代发展主流,积极开辟出版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才能在新的时代继续为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事业创造价值,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三化”出版,是新形势下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最佳路径。坚持原创化,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对出版企业来说,拥有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出版原创能力,才能在内容建设上不受制于人,才能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特色化,解决的是市场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是吸引读者选择你的根本原因,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出版风格、树立起独特的出版形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独树一帜、乘风破浪。坚持融合化,解决的是发展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关注眼前利益,终将付出未来的代价。对出版业来说,加快融入数字化潮流,深度融入数字化产业,是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赋予出版业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坚定“三化”出版之路为出版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文轩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文轩深入推进振兴四川出版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效益显著增长,《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格萨尔王传〉大全》等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文轩出版在全国出版集团的市场排名从中后位次提升到2022年上半年第8位,在地方出版集团排名中提升到第5位。但是,文轩出版还存在原创能力不强、出版特色不鲜明、出版融合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和不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华文轩将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出版之路,为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加强出版导向管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战略任务。未来,新华文轩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自己的使命担当;加强党对文轩出版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与坚持严格的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出版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图书审读、阅评作用,筑牢坚实的出版底线。
进一步聚焦出版原创,始终坚守出版初心
出版原创力来源于时代,时代抵达的地方,思想和文学应该抵达,而思想和文学抵达的地方,出版也必将抵达。我们要深刻认识出版原创能力对出版发展、时代进步的意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摒弃“任期思维”,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抓原创上来、抓长线产品上来、抓十年磨一剑的精品上来,为后人积淀更多的出版资源。
一是完善出版机制建设。我们将通过目标考核导向,优化鼓励原创出版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原创出版的激励与约束,大力减少跟风、重复选题,坚决遏制平庸、不良选题,不断扩大原创出版的比重,构建原创出版的制度基础。二是强化出版资源建设。原创出版要有优质资源做支撑。我们将组织出版单位对出版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扩大出版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加强本土资源的深入挖掘,积极拓展出版资源开发合作,关注新生代作家,构建具有纵深的出版资源储备体系。三是狠抓出版人才建设。我们要做好出版社领导班子和骨干编辑队伍两个层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做好出版社班子的新老交接工作,打造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补、充满干劲活力的出版团队。
进一步凸显出版特色,始终坚固发展根基
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是解决人民精神生活的温饱问题,而是解决精神生活的小康问题。从物质小康迈入文化小康,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出版产品。我们强调特色化出版,核心就是高品质出版,通过在专业领域的专注力,构建出版内容和产品的独特性,从而提高出版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是优化出版结构。我们将继续坚持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进一步明确出版社的差异化定位,鼓励出版社把原来散、杂、乱的出版结构聚焦到特色专业上来,聚焦到优势领域上来,筑牢出版发展的根基。二是打造特色产品。推动出版社善于从小切口做好大文章,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持续推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优秀作品。三是塑造出版品牌。推动每家出版社都要至少打造一个像“米小圈”那样在全国知名的出版品牌,让知名品牌为本社代言,为文轩出版代言。四是创新营销方式。要针对自身产品特色不断创新出版传播方式,构建特色化的营销渠道,策划特色化的营销活动,提高出版营销的针对性。
进一步深化出版融合,始终坚定发展方向
从出版业的角度看,出版融合的本质是内容作为文化生产要素进行跨界流动,从出版业进入更多行业,内容的要素化生产使得“出版+”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内容的要素化生产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数字传播工具等得以实现,形成内容资源——内容要素转化——跨行业生产的产业链条,通过“文化IP+”“文化内容+”等模式给出版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出版生产的融合,构建出版融合技术底层架构,通过新技术打通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阻隔,推动出版生产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升级。二是加快出版内容的融合,充分发挥文轩出版长期积累的内容优势、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围绕优质内容资源进行纸电声、知识产品和服务等多介质、多形态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大出版传播的融合,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渠道的各自优势和特色,调动多种营销资源,科学调整不同产品的渠道配置,使用多种销售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出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