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共享·普惠: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架构
来源:《出版广角》网 2022年第13期 2022-08-31
分享到:

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支持。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进入了“自觉”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出版公共服务政策和保障措施用以推动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在“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部分中提出“推动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和“推动建立行业数据服务规范,构建出版行业数据服务体系,开展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数据服务”。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和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两大主体内容,该文件的发布对出版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数字平台的完善与推广应用方面。

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为促进出版数字化转型而建设的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平台。截至2022年1月,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已接入出版发行单位和互联网电商166家、门店4571家,累计交换书目数据128.2万条、销售数据3.76亿条、库存数据62.5亿条,并已基本建立支撑出版、发行、采购、配送、编目、决策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总结和梳理该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对我国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和加快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为个案,从出版基础设施角度审视这一平台并分析其基础架构,为推动出版参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参与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一、作为基础设施的出版公共服务平台

在建设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的过程中,强化出版管理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出版公共服务同其他公共服务一样面临数字化转型趋势,并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在整个出版产业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行动主体角色。

首先,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构件。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出版企业不断创新,还需要有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产业健康发展的支撑。数字时代,媒介尤其是平台型媒介日益渗透社会生活及各行业领域,构成了社会基础设施的结构性要件。从出版与社会互构互嵌的角度来看,随着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出版活动,数字平台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构成元素愈发明显。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进程中,需要数字化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为出版物的生产、流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传播支持,推进整个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数字化的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对出版发行信息的即时汇总与发布、对出版产业上下游机构的决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并为社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全景式的导航功能,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服务。

其次,国家主导下的平台建设与供给。与其他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由国家相应的管理部门牵头,因为只有国家“在场”才能最大化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文化福祉。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出版业中的优势资源与其他技术供应商的技术支持,用以满足出版产业的时代发展之需。互联网时代,平台型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产业中的一种共识性发展方向,在这一社会传播格局中,政府的角色从传播机构的管理者转变为社会传播生态的共建者被广泛接受。为此,出版管理机构积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发挥引导者角色搭建数字化的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这使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是一种针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推进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的福祉性文化工程,而这正是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出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平台应用的根本原因。

最后,互通共享的溢出效应。同其他类型的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行为活动产生额外的影响,即外部收益。该概念主要应用于知识、技术、经济领域。作为面向出版管理部门、出版企业、书商、图书馆、读者的数据共享联动平台,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出版发行信息的资源库,对出版产业链的运行起到联动作用。这种联动可为各利益相关者带来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使其能够调整自身的行动逻辑和相应的实践举措。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出版产业的经济增长方面,还体现在基于技术属性带来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全民阅读推广和书香中国建设中。平台的溢出效应与平台成员的规模呈正比例关系,即平台中的参与成员越多,其溢出效应就越大。

整体而言,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是新时代出版公共服务进入“自觉”阶段的产物,正成为一种出版公共基础设施。它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以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为导向,并以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利益普惠的架构逻辑作用于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的建设。

二、资源聚合:出版网络中的平台转译

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建设相对完备的出版公共服务数字平台,已成为出版领域重要的行动主体之一,并肩负着转译各方行动者多元化利益诉求的重要职责。根据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即“网络”,这种网络不是纯技术意义上的网络,也不是对人类行动者之间非正式联结的表征的结构化网络,而是强调工作、互动、流动、变化过程的一种描述连接方法。在出版网络中,行动者包括人和各种技术物,如作为出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数字平台。转译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为作为物的行动者被赋予了能动性与合法性,即中介化的媒介物被赋予转译其所输之物的能力。在出版行动者网络中,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扮演的角色是资源聚合的转译者。该平台作为扮演公共基础设施角色的行动者主体,是构成行动者网络的关键,在问题化、利益锁定、招募、动员的过程中,将其他行动者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和转译,从而实现出版资源可视化的网络聚合,推动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

在问题化阶段,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被寄予了重要期望,成为出版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对象。作为出版发行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该平台是打通出版产业链数据壁垒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连接了不同出版机构的编辑出版人、发行商、读者等人类行动者,还连接图书馆、发行机构等非人行动者,是一个服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聚合平台。

在利益锁定阶段,出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平台入口搭建关系网络,从而实现利益绑定和介入。入口是网民检索信息、获取应用服务的首道关卡,占领入口就意味着持续获得用户、流量和收益。人和非人行动者正是以入口为渠道进行出版发行信息的交换和分享,参与出版发行信息平台的构建。该平台有图片、商品、销售、库存、交易五个入口。以图片入口为例,上传数据至国家出版发行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图片入口将书名、作者(提供者)简介、定价等信息传输至数据池;第二步,通过商品入口、销售入口、库存入口、交易入口完成商品信息、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和订单信息的加工、上传和下载。

在招募阶段,该平台不仅充当出版发行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也是知识服务平台。平台招募涵盖全国各地的出版企业、发行商以及图书馆等,只要符合条件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在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网页宣传中展示。当然,平台招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例如,该平台在发展初期采用的是先试点、再示范、最后再推广的“三步走”推进策略,不断吸纳相应的出版机构加入其中。在具体业务方面,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CNONIX)国家标准应用示范工作同样采取分批次确定示范单位的方式,即2018年确定了中国市场出版社、北京当当网技术有限公司、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二批CNONIX国家标准示范工作单位。

在动员阶段,该平台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方面,以即时交易、信息共享等综合性服务吸引不同类型的出版主体加入平台。例如,在交易服务中,平台打造了一款专门的客户端使用软件,并配置出版物信息处理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发行企业、购书客户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出版网络中不同行动者主体实现出版物数据格式的统一及转换,促进了出版物及其版权交易。另一方面,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性,从而为平台获得大量的基础性数据资源。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聚合线上、线下信息资源,以打造免费服务模式塑造平台亮点,为出版行业中的不同使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以“书目百科”检索系统为例,使用者仅需输入作者、书名、出版社等关键词,便可免费获取有关该图书的内容提要、目录、作者简介等基本信息。平台定期公布行业报告如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监测月报等,为出版产业链下游的有关行动主体免费提供图书市场动态,以便其掌握最新的出版产业销售数据。

三、信息共享:技术可供性中的信息流动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在转译其他出版网络中行动者诉求的同时也完善了行动者网络,并为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搭建了良好渠道。在转译过程中,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彰显了技术物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与平台自身的技术可供性密不可分,极大地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出版业只有根据市场信息和大众需求生产更多优质的内容产品,才能满足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出版强国的需要。以往在出版产业供应链的信息协同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信息资源不同步,信息传递分享障碍,供应链节点间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随着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与出版业发生了深度融合,媒介技术物的可供性为解决出版供应链信息发布与获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媒介可供性包括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可供性均有其相应指标。就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媒介平台而言,与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直接关联的可供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可供性方面。这是因为该平台在运转过程中的生产可供性(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关联)与其媒介灵活性(媒体机构协调各方资源应用于信息生产的能力)、用户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能力和参与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在信息输入与流动中进行相应的编辑、关联及审阅工作,为出版网络中的行动者聚合出版资源,并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加以可视化呈现。同时,该平台还能有效延展或收缩信息生产链以应对日益多元的用户需求,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灵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各方行动者主体赋能,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信息共享活动,实现信息再生产与价值优化。图书发行是一个集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优质、高速率和覆盖面广的信息流是图书发行的基础。该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提前设置书目库与目标库信息交换的标准,从而将数据信息传送至特定区域,整合出版发行和用户数据,促进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联动。同时,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集数据上传、存储、查询、交换、下载于一体,搭建了出版发行信息传送带。针对一些数字出版产品存在多项标准共存的情况,平台通过设立统一的出版发行信息上传标准,在出版产业链层面实现出版机构、图书零售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在编辑出版—发行—阅读的流程层面实现不同阅读群体在书籍内容、装帧、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与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共享。这些信息流动渠道促进不同出版企业发行信息的分享与传递,推动出版主体信息价值共享与用户信息需求高度匹配。

四、利益普惠:出版产业链中的数据交换

出版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出版产业价值链,并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为其网络中的行动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平台的建设与运转将出版网络中分散在不同时空的利益相关者连接在一起,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满足他们在图书出版发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需求,形成常态化出版发行信息发布体系。信息发布体系是数字时代出版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时代之需,更是行业之需。有别于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这一侧重于出版物数据保存管理的数字平台,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以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出版公共服务。它的基础功能是为出版产业链中的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数据交换服务,最终实现利益普惠的价值追求。当然,这种利益普惠下的数据交换并非简单的直接交换,而是基于平台数据聚合的间接交换。

在多元化的数据服务体系下,出版公共服务平台能使出版企业、图书馆、发行单位、电商平台、读者等行动者在数据上传和交换中各有收益。平台通过不同的入口为不同的行动者提供了数据上传路径,从而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数据采集。这些数据信息既包括图书市场的竞争企业规模、图书规格、门店数量等,也包括读者用户的阅读兴趣、媒介使用习惯、畅销书评价等。同时,其可以连接数字出版物与实体出版物关于版权信息与营销策略方面的信息资源库,推进图书信息数据库的联动联通。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为方便最后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及交易,平台通常在统一数据接口、文件格式、校验规则,实现上下游联动,简化交易流程的操作下实现数据加工和存储。

最终平台为出版网络中的行动者搭建了基于出版物及其版权信息数据的交易服务以及网络出版物数据库、市场数据库、用户评论库。这些平台入口及其数据库的运行和数据呈现,为各方行动者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参考信息。同时,这种基于数据聚合的间接交换可有效解决过去产业链上下游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出版物发行通讯不畅、图书滞销、供不应求等问题,并在出版物、销售、借阅、库存等各项数据共享与间接交换的过程中实现出版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建立起一个数据开放共享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尤其对读者而言,这既可以帮助他们在平台的公众入口中获取相应的出版发行信息检索服务,又可以便于他们从行业报告中获取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月报的数据信息,从新书推荐和热门排行中了解整体的出版市场信息,便于新书寻找和科学研究。

五、结语

在出版业与社会互构互嵌的背景下,国家出版发行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遵循并体现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利益普惠的基础架构逻辑。资源聚合是平台型媒介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国家政策的协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闲散信息资源的统一集聚,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是平台发挥公共服务的基础运行机制。在资源聚合的基础上,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共享是实现平台媒介可供性的基础,能够为出版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决策参考。利益普惠是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内在驱动,只有在利益普惠的原则上,各行动者才能够深入地参与出版网络,并吸引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出版公共基础设施,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正成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构件,而这也是其他出版公共服务数字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此,各类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参照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利益普惠的架构逻辑,全方位地推动出版网络中各行动者的数字化发展,加快出版产业链的升级换代,动员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平台建设,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