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来源:中文新闻出版广电网 2022-07-19
分享到:

7月2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三届江苏青年出版编辑人才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江海学刊》、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的6位青年出版编辑人才代表围绕“编辑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本版特摘编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地方社如何做好主题出版

联盟图一.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江苏人民出版社政治图书出版中心副主任 陈颖)

我所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政治图书出版中心遵循两大出版方向:其一是主题出版,其二是以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等为主的学术出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读者打造有温度、有态度的出版物。今天与大家分享我对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一些看法与经验。

过去,主题出版往往集中于党政类或者综合型出版社。如今,包括少儿社、科技社、美术社等专业出版社,都参与到主题出版中来。主题出版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作者的培育与维护、选题的开发与创新、市场的营销与推广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高质量发展是迈向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主题出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2016年以来江苏各家出版社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选题数量来看,江苏每年都至少有2个选题入选,2021年更是增至7个。江苏人民出版社基本保持了每年至少1个入选品种,其入选选题多切合当年的重大时间节点。

在新时代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做出更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读者开卷有益的好书,对地方出版社而言,在以下方面亟待提高。一是选题方面,需进行长期规划;二是资源方面,需丰富作者资源;三是生产方面,需把握出版节奏;四是宣传方面,需进行融合创新。

对青年编辑而言,如何提高职业素养,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提高我们的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力?

首先,把握时代脉搏,加强中长期选题规划。不仅要把握当下的选题,还要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新变化,提前3年甚至5年,策划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前沿选题。要滚动开发,实现产品系列化,打造主题出版产品线。

其次,根据出版社资源禀赋,选择选题方向。新时代主题出版要想打造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要求编辑做深做强主题出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编辑结合所在出版社专业特色,确定选题方向,拓展与培育作者资源,合理规划选题结构。

最后,挖掘地方选题,探索微观视角。“就地取材”的同时,尤其看重三点:地方经验、全国示范、时代主题,要真真切切寻找适合推向全国的题材。微观视角的选题也更易于操控,切入角度要新颖,选题形式要创新。

由“学者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化

联盟图二.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南京出版社重大选题部副主任 徐智)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作为出版活动中的核心,其眼界、能力和水平往往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认识。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是编辑践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出版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出版工作的根本要求。在面临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况下,编辑更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密切关注国家法律与出版政策、国际局势与社会舆情,以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第二,立足自身所学专业,不断拓展知识结构,是编辑践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编辑在进入这个行业时,本身是有自己学习了多年的专业的。从事具体的工作时,编辑的发展方向一般应与自己的专业保持相对一致,由于长期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个领域,不少编辑较快成长为“学者型编辑”“专家型编辑”。而随着从业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所在单位业务上的快速拓展,面对一些与自己有关联但并不十分熟悉的领域,编辑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践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以统筹者的角色,打通图书出版整个流程,是编辑践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进入融媒时代后,出版工作出现了各种融合和融通,编辑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越来越多地开始“提前”和“后延”,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到生产印制、图书宣发,打通乃至主导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以南京社为例,作为一家城市出版社,南京地方文化是我们重要的出版内容,不少文化单位拥有很多优质资源却苦于多年缺乏相关策划,南京社不少年轻编辑提前介入,运用“六位一体+1”理论,帮助对方策划出定位不同、层次多元、内容优质的图书,受到广泛好评。

编辑以统筹者的角色,打破工作常规与惯例,打通和融合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的成长,同时也是践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编辑作为决定性力量,在提高政治站位、锻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由“学者型编辑”进阶为“复合型编辑”,从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出版编辑要融入教育植根教育

联盟图三7.19.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副主任 沈琼)

我分享的话题是“教育出版青年编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看得清——教育出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出版青年编辑首先必须对教育出版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出版是树人立魂的伟大事业,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教育出版青年编辑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格调品味、提高学科水平。牢牢把好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格调品味关、编校质量关,同时深入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扎得进——读懂课堂这部书。要践行教育出版的神圣使命,前提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主要场所是课堂,主要形式是教学,脱离了课堂和学生,谈教育以及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都是空中楼阁。对教育出版青年编辑来说,到课堂去,看看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怎么想的、怎么学的,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

站得高——出版可以引领教育。“做教育出版就是做教育服务”,哪里有成熟的教学需求,哪里一定有教育编辑的身影。但是反过来想,出版的本质是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教育出版为什么不能引领教育改革?2000年左右,江苏数学教育领域萌发了以动手操作为支架学习数学(数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苏科社随后组织编写了《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数学实验理论的基石之作,开发了与教科书配套的《数学实验手册》等学生用书,这些努力使得通过“做”学习数学成为常态,数学实验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初中数学课堂的面貌。

坐得住——课程出版静待花开。教育出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人的培养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教育出版绝不是仅仅做图书,而应该以促进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核心,覆盖教学的全流程,至少包括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有公信力的课程品牌、系统的课程服务三方面。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编辑精心地设计与加工、需要时间的淬炼与积累、需要全方位的资源支撑。

教育应当回归本质,教育出版也应当回归本质。当教育出版编辑真正融入教育、植根教育,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作为根本目标时,教育出版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馈。

提升编辑的创新力与审美力

联盟图四7.19.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林军)

作为出版业内容生产的“发动机”,编辑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是新时代出版业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现结合我社近年推出的图书,从编辑的创新和审美角度,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与体会。

一是从内容创新到形式创新。出版工作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为往圣继绝学”,绝学显然不能随便创新。作为美术社,我社比较注重形式创新,因此有了全国最多的中国“最美的书”,目前累计28种。

一本好书,其内容的呈现形态越来越重要。对于可塑性较强的选题,我们的编辑与设计师,会与作者充分交流,提出图文创作建议、补充要求,承担起整本书的创意策划。对于一些需要精心打磨之作,付印前我们通常会制作成一本立体样书,感受色彩观感、工艺效果、翻阅手感等细节。

二是从作品到产品。我社近期出版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书《日读论语》是形式创新的较好尝试。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辞赋学会会长许结来选编内容,由孙晓云书写,然后结集出版,是为《中国赋》,内容向上、形式创新,被列为当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后几年,结合时事热点和大政方针,我们陆续策划推出了《诗意江南》《运河颂》《中华匠心》,将孙晓云的书法作品成功转化为一条图书产品线。

三是从艺术家到“艺术+”。美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做精做专又要做强做宽,为此我归纳出“艺术+”的编辑方法论。所谓“艺术+”,就是将优质内容以艺术特色的方式来呈现,在内容资源做不到人无我有的情况下,通过人有我优的形式创新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以主题出版为例,入选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的《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我们以手绘插画的呈现方式,图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此书收获1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销量近10万册。

四是从编辑到编导。美术社倡导的编辑——有较高审美素养的创意策划者、内容发现者、生产组织者、精品实现者、传播推动者。

当前,融合出版成为新时代编辑所面临的出版新生态。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出版的内容生产正在逐步转化为知识服务,图书销售的书店批零差价模式正在转化为一键代发或自营直发的新媒体电商。这种情况下,编辑还得有编剧、导演的思维和能力。

用“绣花精神” 推动学术期刊建设

联盟图五7.19.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 赵涛)

《江海学刊》作为江苏省内乃至国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在巩固与传承60多年优良办刊传统的基础上,用“绣花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继续推动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涵盖了文、史、哲、经、社、法、政各个学科,是每一位编辑的必修课。因此,我们坚持将支部政治理论学习与部门工作例会紧密结合,希望通过深入学习,紧跟时代,及时捕捉热点信息,做出好的选题策划。事实证明,学习之后,大家的政治意识、前沿意识、创新意识及高质量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二、强化前沿意识,助推中国原创学术研究。《江海学刊》的主打栏目是《原创学术空间》,被国内学人赞誉为“摆渡原创学术的一叶木舟”。今年以来,我们对这一栏目作出改革,继续扩大作者队伍,大幅提高论文稿酬,期望刺激与提升原创学术水准。特别是,我们正在尝试改革《原创学术空间》栏目论文的评审及出场机制,将权威外审专家意见一并附在论文之后同步刊出。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增强对原创学术的理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风,最终有利于国内原创学术的健康发展。

三、鼓励中外对话,提升中国学者文化自信。《江海学刊》之前有个栏目,叫《海外学术之窗》,主要是介绍国外最新的学术动态、科研成果。但我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过了通过开窗户来看待海外学术的时代。我们将《海外学术之窗》栏目改为《中外学术对话录》。我们设想,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与海外知名学者就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时代问题、重要思想理论问题,展开富有深度的学术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第一是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能见度;第二是提升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能力;第三是提升中国学者的文化自信;第四是在鼓励中外学术对话的过程中,刺激与催促中国学者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成果,从而展示中国思想之精、中国文化之妙、中国智慧之美。

四、尊重办刊规律,锻造渊雅精纯的学术名刊。虽然今天的中国学术期刊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术质量普遍提升,但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论文集化的倾向。我希望《江海学刊》能够适当地超越各种简单的量化考核的限制,在尊重办刊规律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巩固传统优势、提升办刊特色上下功夫,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

编辑成长与期刊发展互融共生

联盟图六7.19.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 丁佐奇)

去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在“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中明确指出,科技期刊要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提升出版服务能力。《中国天然药物》也一直以这三个方面为核心,在加强青年编委会建设、改进审定稿机制、组织专刊专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本着充实审稿专家队伍的宗旨,我们编辑部在2019年成立了青年编委会,青年编委会在缩短我刊审稿周期、提升稿件学术质量方面的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年我们重新调整青年编委会结构,明确青年编委遴选条件、职责与义务以及换届调整时限等工作制度。编辑部同时对审定稿机制做了大胆改革,建立了学科编委初审、“小学科”审稿人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分类建设审稿人库,从而做到精准送审,提高审稿效率,在源头上提高稿件质量,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

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科技期刊要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就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科前沿,进而约组专题、专栏,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近几年我们重点放在做精专刊专栏,其中2020年第三期约组的中药抗新冠肺炎综述,官网阅读超过1万次,发表后次年被引75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八十寿辰时约组的一期以植物化学为主题的专刊,也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提升出版服务能力。从今年开始,我们借鉴了国际顶尖期刊的办刊经验,设置了风格多样的封面文章,每一期封面按照重点推荐文章主题设计封面故事,以提升期刊可视化传播力,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在突出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的同时,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增强期刊吸引力。

近两年,我们在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了“视频推文”“专栏亮点”等有鲜明特色的栏目,以短视频、新闻采访等多种形式影音图文结合进行重点文章和专刊/专栏推荐,介绍文章亮点,并开通评论功能,和读者交流探讨文章内容,实现“可视化”论文阅读。在提高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作者读者的同时,打造系列化和品牌化的期刊形象,助力期刊推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