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2022-07-06
分享到:

7月2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指导,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宏观与微观”主题论坛,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主展场举办。行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出版业、出版人推进实现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的路径。本版今日摘登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努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 夯实出版强国建设基础 

联盟图一.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邬书林)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出版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宏观与微观”。出版强国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版业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出版业进入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大力推动出版业特别是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出版强国建设,出版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是要充分认识建设出版强国的重要意义和良好条件。

党中央高度重视出版强国建设,密集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为出版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和文化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教育的全面繁荣发展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研发投入的稳步增长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不竭的内容来源,世界第一的论文发表数量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健全的出版体系和积累的出版经验则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所有这些,都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要全面准确把握并发挥出版的社会功能。

何为出版强国?这需要全面认识出版强国的内涵和外延。根据现在世界出版业的共同认知,只有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大众出版都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强国,并且专业出版水平决定和影响着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的水平。

出版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建设出版强国,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出版的社会功能,全面提升出版特别是专业出版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出版反映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展、管理经验的最新成果,其本质是专注创新知识的传播,通过反映创新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当前,专业出版已经历了从纸质出版到在线数据库、数字决策工具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成熟的现代学术出版流程,我们要很好地吸收借鉴世界专业出版发展史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学术出版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创新性国家建设、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属性和作用,大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进一步繁荣学术出版,夯实建设出版强国的基础性工作。

我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学术出版(期刊)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赢得话语权、赢得尊重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世界专业出版发展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术出版随经济和科研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和发展的今天,如何很好把握可能的世界学术出版中心的机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是要关注国际国内进展和趋势,进一步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我们提升出版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出版业一定要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开放科学对出版业(期刊业)的巨大影响。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应用,使出版的理念、结构、管理方式、载体形式、传播方式、运作流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顺应国际国内出版发展大势,在新时代勇担使命,立意高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立相对完整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出版体系。

新时代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进程,出版业特别是学术出版要在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好宣传阐释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同时,全面发挥好出版(期刊)的服务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为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出版人的贡献。

构建完整出版发行产业链 

联盟图2.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出版物质量、出版市场繁荣、出版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与西方出版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背后实际上是出版产业链实力的差距。《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出版强国,现代出版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行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稳中有升。可以说,做强出版产业链是实现出版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

繁荣出版市场需要发挥出版产业链的合力。推动出版市场繁荣是整个产业链的责任。出版产业链既要解决生产问题,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商品,也要解决流通问题,让图书和读者实现精准的相遇,还要解决消费问题,让读者从方便买书到善于读书。

提升国民阅读率需要发挥出版产业链的市场服务能力。国民阅读率的提升既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也要通过出版市场服务来实现。只有构建起出版生产—市场分销—消费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才能在阅读产品供应、销售网点布局、阅读平台搭建、阅读活动组织等方面提供全链条、市场化服务,让老百姓既愿意免费借阅,更愿意主动付费购买阅读服务,把读书作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从而促进国民阅读率的显著提升。

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出版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出版强国不仅要体现在出版业本身强,更要体现在出版业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建设强大的出版产业链,不断延伸放大出版产业价值,将出版业打造为文化创意产业之母,从而促进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推动出版走出去需要发挥出版产业链的整体实力。当前我国出版企业主要以国内经营为主,产业链经营能力较弱。所以,未来我们不仅要在产品层面下功夫,更要在产业链层面下功夫,发挥产业链的整体实力推动出版走出去。

新华文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强链、升链、延链的“三链”战略,深入推进产业链建设和转型升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21年新华文轩实现营业收入104.60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82.45%;实现净利润13.03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111.87%;实现资产总额187.74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74.76%;实现净资产111.10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53.45%。

新华文轩推进产业链建设主要有以下三大举措。首先,优化出版生产传播体系,大众出版发行产业链快速崛起。其次,提升教育服务创新能力,教育出版发行产业链均衡发展。最后,加快出版融合发展步伐,出版发行产业链不断转型升级。

在“十四五”时期,新华文轩将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产业链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增强文化服务品质,进一步增强出版发行产业链的整体实力;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覆盖全环节、全流程、全场景的智慧产业链,构筑起新华文轩在新时代的竞争新优势;切实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文化传播主渠道作用,巩固壮大新时代文化主阵地,为出版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陈大利现场代为宣读)

对于主题出版的粗浅思考 

联盟图4.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双平)

我想就主题出版谈些看法。为什么要谈主题出版?出版业的传统分类有三: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主题出版是近年来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板块。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的主题出版物已经达到7500种左右,除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之外,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也非常明显。可以说,当下主题出版已成为各个出版集团、出版社的重要板块。

主题出版既有历史地位,也有现实地位。历史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题出版的功能是匕首与投枪,充当革命的工具。在当下主题出版是支柱和产业推动力。正是因为如此,主题出版在中国才有这样蓬勃的发展。

主题出版有几个发展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题出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功能、以服务中国革命为主要职责,在中国的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共产党宣言》《红星照耀中国》等图书的出版。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主题出版”这个说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这段时间内尽管主题出版没有成为出版业特别耀眼的一个板块,但也是充满着生机的,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旗谱》《红岩》等图书,对社会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说主题出版几乎成了顶流。

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出版的构成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事,因为它成了中国顶流的出版现象,我们就必须对这个现象有所认识、有所厘清,只有这样才能在主题出版上前行。领袖著作、理论读物、政策文件法规及其解读,以及红色主题的文学出版,成为这个架构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方向。

目前主题出版尽管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主题出版的趣味性、文学性和史料性的问题。作家王树增近年来关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题材的佳作频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学性,颇受读者欢迎。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出版单位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第二个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对待主题出版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口述史研究所,唐德刚先生即算是做一个人的口述自传,至少要看几千万字的材料,对这个人做反复的采访,然后科学完成口述自传的文本,这种科学的态度是做好主题出版的基础。

第三个要解决的是中央级出版机构和地方级出版机构对待主题出版的不同对策问题。可以看到,当下主题出版的头部资源,无论是领袖著作,还是政策法规和理论读物,基本上集中在人民出版社、外文局、中央党校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社。主题出版为这些机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留给地方的资源,尽管有限,但不是没有空间。怎样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出版资源,把握好时间节奏,做好短、中、长期规划,同样可取得好效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在主题出版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融合出版是一条长长的光谱 

联盟图3.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佘江涛)

当前,中国出版面临的挑战,一是观念问题,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融合出版,能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出版人并不多;二是现实问题,中国的知识生产、知识服务的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落后。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我们不可能成为出版强国。

融合出版一开始是传统出版的溢出和涌现,和传统出版的实力密切相关。鉴于内容生产的基础、出版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在实际的实践探索中,出版单位和集团选择了统分结合,选择了七类工作作为融合出版的路径——先做实出版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展开数字化出版。

在出版单位层面,一是新媒体营销还是要以内外矩阵为主,但必须逐步以自有新媒体营销为主。二是网店销售密度增强,实现网格化。同时自营网店、自有新媒体营销、用户和社区三者形成闭环,实现流量的销售变现。三是为实现新媒体营销和自营网店这两个目标,有必要对传统编辑团队进行重构和组织再造,提高对内容深度开发的能力和运营效率。四是对最有优势的内容进行集中、持续的融合开发,打造头部产品。

在集团层面,一是打造基础服务平台。二是自有大电商除了发挥传统中盘电商的功能外,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新媒体营销。三是打造内容平台和总体营销平台。

目前比较成熟的出版企业是出版的工业设计阶段、新生态阶段、走向未来阶段三者的叠加。其中,贯穿起来就是一条融合出版长长的光谱。

从左到右,传统出版到出版数字化再到数字化出版是一条漫长的融合出版实践之路,其中包括高度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纸书、新媒体营销、出版社自营网店、编辑团队的重建、基础服务平台、集团自有大电商、集团内容平台和总体营销平台、融合出版内容产品和数字出版内容产品。

在光谱的右端,即融合出版内容产品和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的开发方面,我们最主要的软肋是什么?

一是缺乏内容资源的优势和内容生产的人才;二是对中长期内容资源有较大投入的深层恐惧;三是融合出版内容产品和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在开发、变现上难度较大,对可持续性缺乏信心;四是对技术的运用,但这并非关键变量,数字技术在出版上的运用有限且非尖端,可以外包。

最关键的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内容的复制者、加工者而非生产者。内容属于作者,交给出版社在一定期限里复制。这导致了数字化出版的四个结果:一是内容规模小、层次低,基本局限在电子书和有声书的开发;二是内容授权期限短,高层次产品的开发投入高,收益难以覆盖成本;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几乎空白,无法从事大规模的知识服务产品开发;四是顽固的内容复制加工而非生产的基因,整个机制都是为这个基因服务和运作。

四根软肋和四个结果叠加,导致我们和由用户提供内容的新媒体企业,和工业化生产、加工内容的互联网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后者一开始就占据了生产内容大而整、规模化、标准化的位置。

出版单位似乎只能依赖传统出版,先把出版数字化的丘陵之路走实,然后去攀登数字化出版这座最后的高峰。也许当下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优秀的出版数字化并带有数字化出版的企业,在融合出版的光谱上不断向前奔跑。

优化产业生态 筑牢文化堤坝 

联盟图5.png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肖风华)

出版强国建设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这条堤坝上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坚持党管出版原则,坚持正确导向,树立阵地意识,筑牢思想防线,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

明确行业使命,用组合拳吸引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投身其中,加快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出版人才,用文化筋骨筑牢堤坝。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坚定的信念并去实践,把重视文化、重视价值、重视人才作为口号来看待,一时的表面繁荣掩盖不了行业的后续乏力,这是出版强国建设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出版强国的建设,具体实践层面还是由出版发行相关企业来承担的。

一是企业主体性的体现范畴和边界。在出版强国建设道路上,意识形态和文化属性要有坚强的保证,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内推动出版企业深化改革,关乎未来的走向。出版强国建设道路上,需要一大批出版企业家、实干家,功成不必在我。

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没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有太大意义。每个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阶段,两个效益统一是需要时间来培育和沉淀的。

三是评估体系问题。为读者出好书、出精品,是出版的核心价值,产品好就是评估最重要的指标。

植被是用来巩固优化生态避免水土流失的,堤坝的大环境好了,基础就打牢了。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是优化产业生态。“大而强”“小而美”企业布局均衡,行政和市场手段并举,深化推进国有出版发行企业改革,明确民营图书公司市场和责任边界。

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从品种、质量、原创、折扣等方面系统约束无底线市场竞争,线上和线下有规则,强化版权全链条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是合理配置有门槛、有护城河的国有资源。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合理配置国有资本收益和转移,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大力扶持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

四是完善改革试点管理机制。挑选部分出版发行企业先行先试,允许试错,淡化短期评价,扶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度过艰难阵痛期,探索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

作为内容生产输出和创意行业,我坚信“文化为本、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在出版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技术能让堤坝跟着时代同频共振。

坚持制度创新,强化企业创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也是加固堤坝基底的重要因素。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推行“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变革,重组业态布局,注重旗下各出版社的业态平衡性,统筹调配,让资源在各板块合理有序流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均衡布局。

技术与制度创新作为堤坝的两翼,不仅为出版强国建设增加了活力,更是塑造中国图书出版业竞争优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